博物館里最重要的是藏品和參觀者,人們參觀博物館,實現了人與藏品的精神互動。親眼看到“后母戊鼎”是什么樣子,親手觸摸到科技館里展示的儀器,暢游于驚心動魄的歷史遺跡,能夠獲得比教科書上描述更直觀的體驗。而這種體驗是超越文本知識的,人們到博物館參觀,最重要的不是記住展品上的標簽、分類,而是感知真理,從而與歷史同呼吸,與科學理念發(fā)生共振。
國際博物館學委員會前主席、瑞士學者馬丁·施爾認為:“博物館的本質就是社會需要的,由博物館機構反映出來的人與物的結合,或者說博物館的本質是人與物關系的形象化?!比藗冊趨⒂^博物館時,與展品產生有機的聯系,這無疑是一種奇妙的體驗。比如,和歷史人物觀看甚至使用同樣的物品,來到歷史人物當年生活的地方,就壓縮了時空的距離,仿佛親歷了歷史一樣。
無論是歷史文化,還是科學知識,課堂教學往往偏重知識性的灌輸。物理公式是寫在紙面上的,歷代王朝年表只是一堆數據,單單憑著知識層面的教學,學生無從感受科學原理是如何應用轉化進而影響日常生活的,無從感受“你方唱罷我登場”的古代歷史變革。博物館不只是平面的復印機,更是穿透時空的“全息映射”。到博物館開展教學活動,必須要轉換思維、切換頻道,讓學生真正感知博物之美。